金剛經正解(二) 105.08.15
金剛經第一品.
《張老師解說》
1.如佛言三藏12部傳法界,
是非對立,未證不二法故。
我無我無法,双已証空空。
聞悉遙聞,由心海心力故。
2.如佛、如菩薩、如成就者,
是其修行經過,即法本。
我當精進勇猛,不負恩。
聞聞自性,不聞無師智。
3.如眾生12類,
是其眷屬行。
我成佛願度,
聞名十方知。
4.如是我聞唯佛言,
其他皆非當自察。
5.隨類各解有差異,
若要增智當選對。
6.如是我聞,
十方佛皆在傳法,
法法未曾斷過,
只因沒那本事,
故聽不到佛法。
7.聖賢五食當自策,
法法平等也不住,
慈(念食)攝眾生故。
悲、禪悅食,諸定眾得解。
喜、法喜食,三輕安。
捨、解脫食。
願食成佛,普供來眾。
人中「日中一食」,
亦是佛法行。
8.食食念念轉,
修正在及時。
不空過,
無斷續修行法。
9.世間衣食父母,
是眾生;
佛剎衣食父母,
是佛德,
是己福。
10.供佛有法,
清淨行,
不為五欲、五毒而活,
不為長壽而食,
不因味鮮而食,
不求花樣食譜,
不因生子延孫而食。
因有法子法眷
來修、會供,
供佛、法味為上。
11.清淨道場故,
因福有餘故。
12.持鉢入城,
納善法生,
所至之處,
即淨土生。
13.次第乞食行,
全仗福報還。
14.城中多因緣,
眾生如春生,
佛法好下種。
15.收鉢、洗足各自了,
不用廚雜業多生。
乾淨利(俐)落,不生業。
16.敷坐而坐,蓮自生,
以定化食,周自隨,
以智起法,有後韻,
應眾問法,煩惱解,
攝眾修故,太平世。。
17.
打破砂鍋 |
問到底 |
不為食而食。 |
1萬個為什麼? |
有鉢十方遊, |
是名相問, |
有鍋叢業生, |
分別心故。 |
湯頭鍋底有料, |
好像是好學? |
地獄在那等你! |
其實是無明無知。 |
18.當學堅牢地神──(參看:金光明經卷第二.堅牢地神品第九)
土地公之王,
護法,護大地萬物。
地藏主修大記明咒總持章句。
能令一切白法增長,
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甘露聖教,熾然永住。(見:地藏十輪經)
《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
19.食食覓食材,
千古萬億過,
死時火化化,
未食留粒米,
業識隨業投,
為何為何?
20.藥王藥上(神農大帝) (參看:楞嚴經)
了知味性──不二故,
非空(幻有),
非有(本空)。
如 /非即身心(覆藏),
菩提\非離身心(他有),
分別味因(和合故)。(另參看:《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菩提:
本如來藏 |
妙如真性 |
清淨 |
自有,不假他得 |
21.憍梵鉢提(還味旋知)
口業輕弄沙門,
世世患牛呞病。
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知味
非體、非物,
內脫身心,
外遺世界,
如鳥出籠(鳥為食亡)。(參看:楞嚴經)
22.富樓那(辯才無礙)
說法無所畏,
佛前師子吼。
降伏魔怨,
銷滅諸漏。(參看:楞嚴經)
23.二十五圓通,(參看:楞嚴經)
以25法為味而悟道:
6根6塵6識、識性、念行、5大。
24.心情好壞,決定食量多少;
妄想增減,決定食材花樣。
法隨機,決定說何法;
法之增減,看對方需要。
25.世間食秀場次(吃喝玩樂):
元月 過年、元宵。
二月 情人節。
五月 母親節、端午節。……
盡是風花雪月、縱情天地。……
如今寺廟也盡(競)相模仿造業。
出世間49年說法,
大小法場秀法,
各各悟道,才是味道十足。
過去二德庫存多少,
堂上主人量入為出,
觀未來廻向有多少?
三心不可得,
三相有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