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法要(二)

26.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廣大法雨,無邊陀羅尼風輪故。

27.六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以無邊、礙、著解力辯才之智,悉能施設世間種種法門。

28.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常雨正法寶華,開示普遍一切法門,引入不可思議如幻法中,令有情增長一切遊戲法樂。

29.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

30.十法如虛空

甲.(1)無垢  (2)無礙  (3)相  (4)無邊智  (5)無住 (6)寂靜  (7)平等隨知一切法  (8)了一切法如虛空自性解脫

   (9)出過諸境界相   (10)出過尋伺。

乙.(1)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色中不愛不惡。

(2)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聲中不愛不惡。

(3)於可意不可意一切香中不愛不惡。

(4)於可意不可意一切味中不愛不惡。

(5)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觸中不愛不惡。

(6)於可意不可意一切法中不愛不惡。

(7)於利衰法中不愛不惡。 (8)於樂苦法中不愛不惡。

(9)於稱譏法中不愛不惡。 (10)於譽毀法中不愛不惡。

31.十法如月

(1)皆生歡喜清涼故。       (2)眾樂見諸根清淨。

(3)善法增長從初發心始。   (4)惡法損減出世力智故。

(5)咸皆稱一切天人共賞。 (6)體相清淨勝業報所成。

(7)乘最上乘廣照無邊。     (8)常自莊嚴諸勝功德故。

(9)遊戲法樂如月天子受天樂。(10)具大神通威德。

32.十法如日

(1)破無明暗。  (2)開敷一切。   (3)咸得和暖。  (4)起諸善法。

(5)有漏滅沒。  (6)作光明照。   (7)制諸邪異。  (8)高下開顯。

(9)成諸事業。 (10)善人樂欲。

33.十法如師子

(1)自無恐怖不見己等。   (2)不畏於他能伏他道。

(3)直進不還辯才無礙。   (4)作大師子但破我見。

(5)無畏觀察清淨威嚴故。(6)常行林中自性寂靜。

(7)樂居山巖居禪定山。   (8)無所結縛諸重擔。

(9)具勇力摧伏他軍無侶行。 (10)善作守護不容踐踏良田。  

34.十法能調伏

(1)堅固菩提心。  (2)修治菩提行。  (3)守護諸根。

(4)趣向正道。  (5)能荷重擔。  (6)為有情不生懈退。

(7)正命自活。 (8)離諸諂曲。 (9)不起誑惑。 (10)身心正直。  

35.十法善乘

(1)雖修定行,而常觀空。   (2)雖盡諸障,常修善

(3)離諸起作,善順佛教。   (4)平等了知,能解法理

(5)能於世間自卑其身,如旃陀羅,謙下其意

(6)遠離憍慢,常於他人起智者想。

(7)以現量智,了知佛法,離諸疑惑。(8)雖知諸法差別,得決定相。

(9)自取正道,不隨他教。         (10)善順世間,為世福田。  

36.十法如蓮

(1)離諸染污生死流中。   (2)不與少惡俱滴流

(3)戒香充滿諸方處聞。 (4)本體清淨戒圓故

(5)面相熙怡心意快然。   (6)柔軟不細妙難喻。

(7)見者皆吉夢中亦祥。   (8)開敷具足慧開覺敷。

(9)成熟清淨六根光明。  (10)生已有想咸樂護持。

 

37.十法(得)廣大心

(1)令有情圓滿諸波羅蜜。     (2)圓滿一切佛法

(3)化度諸有情。             (4)安坐道場成就菩提

(5)轉妙法輪。     (6)施設化行。     (7)以智慧船渡諸有情。     

(8)作依怙主,如無依、救、歸、趣、親屬。

(9)示佛大牛王、妙師子吼,遊戲諸佛神通法門。

(10)無麁澁行,無難行行,無劣弱行,無卑下行。

38.十法得清淨心

(1)深心具足,不動,安住,質直。

(2)離不深固作意如二乘及小緣。  (3)諸垢染

(4)離身過失虛假諸威儀道(5)離語過,不如實開示正義

(6)心過失心無求故,知身不和合故,常出少欲知足語。

(7)知恩念報,少恩亦不忽忘。

(8)不現己德,不譏彼短,歡喜教示,稱讚彼德。

(9)如說而行,不作內外二面人。不外發柔軟語,心生恚害;不外發稱讚語,而內心思惟損惱方便;不外發愛語,內固冤結;不外現善相,內起惡意;不外現恭敬相,內起輕慢心。無不真實亦無虛妄,無慳嫉,無諂誑,不起鬥爭,不破和合,一切時成辦一切善法。

(10)於如來教中,離遠毀謗,出家不為王難、賊難,負債逼迫,不怖命,不我慢貢高,故正入法性。

39.十法得深信無疑惑心

(1)信如來身密身,寂靜身,無等身,無等等身,無限量身,不共身,金剛身(,真實無虛)

(2)信如來語密現前授記,隱密授記,身無誤失,語無卒暴,妄言過失,無所從來。

(3)信如來意密唯除如來神力所加。  (4)信諸菩薩所行

(5)信如來出生。             (6)信菩提法自智力成正覺。

(7)信如來唯說一乘如來之乘,出生諸乘,諸乘又將回至佛乘。

(8)信如來說種種教。      (9)信如來深遠音聲。

(10)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

40.十法如大海

(1)大寶聚。    (2)深難徹底。 (3)廣大無量。 (4)次第漸深

(5)不宿死屍。  (6)皆同一味。 (7)容受眾流。 (8)潮不失時。

(9)水族所依。  (10)無有邊際。

41.十法得微妙智

(1)善求出離。       (2)善知諸出離法。  (3)善知諸法平等

(4)善知諸法如幻。   (5)善知一切法相

(6)善解甚深難測緣生法。      (7)善知業不思議。

(8)善知諸所說義。   (9)善了如實義     (10)善觀真實智。

42.十法得隨應辯才

(1)開示諸法無我。 (2)無有情。 (3)無壽命。 (4)無養育

(5)無補特伽羅(眾生)  (6)無作者。  (7)無受者。 (8)無知者

(9)無見者 (10)顯示一切法空,皆無主宰,如理相應,隨順法性。

43.十法得樂說辯才

(1)辯才無著。 (2)無盡。 (3)。 (4)不畏大眾(5)不卑下

(6)無恐怖。 (7)不共。 (8)不輕慢。 (9)無邊。(10)無礙解。

  44.十法()清淨辯才

(1)無有謇吃  (2)無雜亂  (3)遠離卑劣  (4)語不高戾

(5)義無減失  (6)文無缺漏  (7)聲無短闕  (8)無不知時

(9)言無麁獷  (10)無不明了。

45.十法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

(1)愛語  (2)遠離顰慼  (3)如義語、利益語  (4)如法語、美妙語

(5)平等語  (6)不自高  (7)不輕他,恭敬說法  (8)無染著

(9)無惱觸,具多忍力   (10)具種種辯才,悅意語。

46.十法得信順說法

甲、不為說法:

   (1)非法器 (2)有障礙 (3)有所得見 (4)邪異外道

 (5)不起樂欲心  (6)不發清淨心  (7)諂曲心

   (8)求活命者      (9)貪八風      (10)八難。

乙、為其說法:

   (1)具信有情。  (2)善根已熟。  (3)是法器者

 (4)先佛所植眾德本者。     (5)無諂誑者。 

 (6)不詐現威儀者。       (7)不耽利養者。            

   (8)深心具足者。          (9)為善知識攝受者

 (10)具足善相人所樂見者。  (11)根性明利者

 (12)勤行精進者。     (13)如佛所說,能修行者

47.修十法者為說法師

(1)修集佛法故說法,不見有佛法可得,不見有所修集。

(2)修集波羅蜜多故說法,不見波羅蜜多可得,不見有所修集。

(3)修集菩薩法故說法,不見有菩薩法可得,不見有所修集。

(4)斷煩惱故說法,不見有煩惱可得,亦不見斷

(5)離離貪寂滅故說法,不見有厭離離貪寂滅可得,亦不見離。             

(6)為得三果故說法,不見有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可得,亦不見果。

(7)為得阿羅漢果故說法,不見有阿羅漢果可得,亦不見果。

(8)為得緣覺果故說法,不見有緣覺可得,亦不見果。

(9)斷我執取著故說法,不見有我可得,亦不見執著。

(10)顯示業報故說法,不見有業可得,不見報。

以上一切法皆無實體,但以假名宣說,名亦無所有,文字無自性,法離文字,彼名空,本虛假故,勝義諦中無虛假名,無虛妄法,非誑惑愚人。

48.十法順觀法性

(1)不壞色相,不壞受想行識相(五陰相) (2)不壞欲界相。

(3)不壞色界相。 (4)壞無色界相    (5)不壞諸法相

(6)不見諸法隨順相。 (7)不見有情相。  (8)不失正道。

(9)不墮斷見。     (10)不離智慧方便。

49.修十種法善解法界理

(1)有慧    (2)為善知識攝受   (3)發起精進    (4)離諸障染

(5)善修淨   (6)善修空觀    (7)離有所得見  (8)尊重讚法

(9)趣向正道   (10)見真實法。

真實,如實之義,不虛妄,無不真如,無異真如,唯內所證,非文字能顯示。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說名一切智、一切種智、(不思議界、)不二界。  

50.修十法善知空境界

(1)知力空。        (2)知無畏空。     (3)知不共佛法空。  

(4)知戒蘊空。  (5)知定蘊空。 (6)知慧蘊空。  (7)知解脫蘊空。

(8)解脫知見五蘊空。          (9)知空空。    (10)知勝義空

不執空、不起空見、不依止空→不墮斷見。

51.修十法即能善修無相

(1)離內相。  (2)離外相。  (3)離戲論相。  (4)離一切遍計相。

(5)離一切有所得相。  (6)離一切舉動相。  (7)離一切虛假相。

(8)離一切所緣相。    (9)離識有得相。    (10)離識所知境相。

52.修十法得諸願離著

(1)雖行布施而有願求,亦不著於布施

(2)雖持禁戒,亦不著於持戒。    (3)雖行忍辱,亦不著於忍辱。  

(4)雖起精進,亦不著於精進。    (5)雖習禪定,亦不著於禪定。 

(6)雖修智慧,亦不著於智慧。    (7)雖依三界,亦不著三界。

(8)雖求菩提,但不著菩提。      (9)雖行正道,不著於正道。

(10)雖入涅槃,但不住涅槃。

53.十法得慈身具足

(1)無方分慈。 (2)無種類慈。 (3)法慈。 (4)定慈。

(5)不害慈。   (6)利益慈。 (7)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

(8)等心無瞋恚慈。  (9)周遍十方廣大慈。  (10)出世間慈。

54.十法()悲身具足

(1)見諸苦惱,無救、依、歸趣者,具已發起菩提心。

(2)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

(3)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 (4)慳貪令行布施。

(5)毀戒者勸修補戒。      (6)瞋心者令修忍行。

(7)懈怠者令發精進。      (8)散亂者定心。

(9)愚癡者修智慧。  (10)不以艱苦而壞失菩提勝行。

55.十法喜行

(1)出離三有熾然故。   (2)縛故。   (3)自己得渡生死海故。

(4)摧折己高慢幢故。       (5)智金剛摧細煩惱故。

(6)自安隱亦令他安隱故。   (7)自覺亦令他開覺。

(8)脫亦令他解脫。       (9)悉知其道識方所,為他指導故。

(10)得近一切智城故。

56.十法捨行

(1)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不見眼識色境,若增減、成壞。

(2)雖聽聲。  (3)鼻雖嗅香。  (4)舌雖了味。  (5)身雖覺觸。      

(6)意雖知法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諸塵增減、成壞。

(7)雖觀行苦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行苦增減、成壞。

(8)雖觀苦苦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苦苦增減、成壞。

(9)雖觀壞苦而行捨行,亦復不見壞苦增減、成壞。

(10)觀所作已辦有情,我欲度彼,彼已自度,故修捨行。

57.十法得神通遊戲

(1)示現捨壽,無常法。     (2)示現入胎受生。

(3)示現童子相,宮中遊戲。(4)示現出家,度正道。

(5)示現苦行,度外道。     (6)示現詣菩提場。

(7)示現成等正覺,伏魔。   (8)示現現寂靜相,眾發心。

(9)示現轉妙法輪。         (10)示現入大涅槃。

58.十法離八難

(1)離不善業(入地獄)。 (2)不犯佛戒(畜生不入)。 

(3)離慳吝(不入鬼趣)。 (4)於先佛所植眾德本(信生)

(5)勤修福行(具法器)。     (6)智慧具足(生欲界)

(7)善解方便(能隨佛)。     (8)勝願具足。

(9)多起厭患。             (10)發勤精進

59.十法不(忘)失菩提心

(1)遠離諂誑。    (2)正而無曲,清淨潔白,遠離追求,猶豫分別。 

(3)受持佛。 (4)於法不祕惜(5)遠離法慳。 (6)不作障法因緣

(7)無不實語。   (8)攝受大乘之法,如說能行,尊重大乘行

(9)深入大乘,起師尊想。   (10)親近想,行大乘

60.十法得宿命通

(1)供養諸佛。  (2)攝持正法。   (3)修持淨戒。  (4)除疑離

(5)多生歡喜。  (6)多作觀想。   (7)常住定心。   (8)生處清淨

(9)常受化生。  (10)明利識。

61.十法不離善知識

(1)不離見佛或聞、念。  (2)不離聞法。  (3)不離供僧

(4)不離讚歎、禮拜、頂禮……諸佛菩薩。

(5)離多聞人所聽受說法。  (6)不離聽受波羅蜜多法

(7)不離菩提分法。            (8)離三解脫法

(9)不離四梵行法。            (10)不離一切智法。

62.十法遠離惡知識

(1)遠離破戒人。     (2)遠離壞正見人。   (3)遠離壞軌範人。 

(4)遠離壞正命人。   (5)遠離耽湎人。     (6)遠離懈怠人

(7)遠離沈沒生死人。          (8)遠離背菩提人

(9)遠離習近白衣人。          (10)遠離諸煩惱。

63.十法得如來佛身

(1)得平等身(一地)—離一切險惡身,遍知菩薩地法

(2)得清淨身(二地)—善具淨戒

(3)得無盡身(三地)—已離瞋恚

(4)得積集善身(四地)—積集諸佛法

(5)得法身(五地)—了知一切法

(6)得不可計度難測身(六地)—集一切不可計度甚深法

(7)得不思議身(七地)—積集善巧方便

(8)得寂靜身(八地)—遠離一切戲論、諸煩惱

(9)得等虛空身(九地)—能現無量廣大身

(10)得妙智身(十地)—積集一切所知法

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別異

(1)身無別,積集所成,同一相故

(2)功德相異,月14與15別,(菩薩)摩尼寶有餘垢故

64.十法得金剛不壞身

(1)為三毒所壞。  (2)不為忿惱疲倦驕慢顛倒見所

(3)不為世間八法所壞。      (4)不為惡趣苦所壞

(5)不為一切苦所壞。        (6)不為生老死苦所壞

(7)不為一切外道論所。    (8)不為諸魔、眷所壞

(9)不為二乘所壞。          (10)不為一切欲境所壞

65.十法(為)大導師

(1)得他信許。  (2)為他所敬。  (3)善作指引。  (4)為他依止

(5)能為濟命。  (6)善備資糧。  (7)富有財寶。  (8)無其止足

(9)為作先導。  (10)善到一切智城

66.十法善知正道

(1)善知道路平坦。 (2)善知道路險惡。 (3)善知道路安隱

(4)知其道善。    (5)善知道路流潤枯涸

(6)善知道路處所。  (7)善知道路相。  (8)善知道路正直

(9)善知道路詰曲。  (10)善知道路出要

67.十法善示無顛倒道

(1)應以大乘法所度有情,說菩薩法,不說聲聞法

(2)應以二乘法(羅漢)所度有情,說聲聞法,不說菩薩法

(3)應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說一切智法,不說緣覺法

(4)應以緣覺乘法所度有情,說緣覺法,不說一切智法

(5)我法執,說空無我法。  (6)依二邊說離二邊法

(7)散亂,說止觀法。  (8)愛戲論,示真如道法

(9)樂生死,示涅槃法。(10)住邪道,示離過失荊棘法

68.十法得常住妙等引心

(1)善行身念處,不可染。  (2)善行受念處,皆苦

(3)善行心念處。 (4)善行法念處。 (5)善行境界念處

(6)善行蘭若念處。    (7)能離聚落處。

(8)能離名聞利養等事念處。 (9)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

(10)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69.十法著糞掃衣

(1)堅固誓願。 (2)謙下其心。 (3)不生疲倦。 

(4)離諸有著(5)不觀過失。 (6)唯觀功德。 

(7)不自讚譽。  (8)不毀謗他

(9)戒行具足。  (10)親近聖賢

70.若修十法但受三衣

(1)喜足。  (2)少欲。  (3)遠離希求。  

(4)離所積聚。  (5)離積聚故無所壞失。 

(6)離諸苦惱。 (7)離不悅意

(8)離愁歎。  (9)無所受。  (10)勤習故得漏盡

71.十法不隨他行

(1)不隨貪行。    (2)不隨瞋行。    (3)不隨癡行

(4)不隨恚害行。  (5)不隨慳嫉行。  (6)不隨我慢行

(7)不隨求他知識名稱事行。   (8)不隨希取利養事行

(9)不隨恭敬天魔而行。       (10)不隨高舉染著行

72.十法常行乞食

(1)欲攝受有情。 (2)次第而行。  (3)不生疲倦

(4)喜足而行。   (5)為欲分布。   (6)不耽著

(7)善知量故。  (8)為令善品得現前

(9)令得圓滿諸善根。 (10)離身想

四分食→以所乞食而為四分

(1)彼同梵行。 (2)施貧苦。

(3)施墮惡趣者。 (4)一分自食。

73.修十法得一坐法

(1)一坐菩提場中,諸魔驚怖永不動

(2)証出世定永不動。      (3)具出世慧永不動

(4)得出世智永不動。      (5)証悟空性永不動

(6)如實覺了諸法永不動。  (7)得聖道法永不動

(8)於實際永不動。      (9)證真如性永不動

(10)成一切智智永不動。

一坐,即一切智坐,即法坐。

74.修十法常受一食

(1)不生貪恣。      (2)不起染著

(3)見他人受不生恚害心。   (4)不生嫉妒心。  

(5)重病可做藥食。   (6)命有難可食。    

(7)善法有障難時。   (8)受已不悔。     

(9)受已不疑。      (10)所受時當藥想。

75.十法善住(治)蘭若

(1)久修梵行。 (2)善解律儀。 (3)諸根圓滿。 

(4)具於多聞(5)有大力能。 (6)離於我執

(7)猶如野獸。 (8)身得遠住

(9)寂靜現前。   (10)無所厭離,無愛著。

76.十法常樹下坐

(1)不得極近聚落依樹下坐。  (2)不得極遠聚落依樹下坐

(3)不於棘刺叢林樹下坐。  (4)不於藤蔓縛樹下坐

(5)不於枯葉樹下坐。        (6)不於有猴處樹下坐

(7)不於有飛鳥處樹下坐。    (8)不於惡犬處樹下坐

(9)不於近道路處樹下坐。  (10)不於惡人住處樹下坐。

77.十法露地坐

(1)四季不倚牆坐。  (2)不依樹林下坐

(3)不依草積處坐。   (4)不依山腹間坐

(5)不依河岸坎側處坐。  (6)不置禦寒具

(7)置障風具。  (8)不置却雨具

(9)不置辟熱具。    (10)不置承露具。

78.十法塚間住

(1)生厭離心,故名好住。   (2)死想。  (3)殘餘想

(4)遍觀赤色想。   (5)遍觀青瘀想。    (6)遍觀膿血想

(7)遍觀腫脹想。      (8)遍觀乾燋(火蕉)

(9)遍觀離散想。      (10)遍觀骨鎖想。

79.十法即能常坐

(1)不為逼惱身故常坐。      (2)不為逼惱心故常坐

(3)不為離睡眠故常坐。      (4)不為身疲倦故常坐

(5)欲圓滿菩提故常坐。      (6)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

(7)為令聖道得現前故常坐。  (8)為登菩提場故常坐

(9)為利諸有情故常坐。      (10)為斷諸煩惱故常坐。

80.十法隨宜敷坐

(1)不耽著床。    (2)不自敷設牀坐。    (3)不令他人敷設

(4)不作相敷設。  (5)若於他處若草葉坐。  (6)避蟲獸穴

(7)右脇作明想專念起想。    (8)不著睡眠樂味

(9)不左迴轉。              (10)常念諸善品法現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度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