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miao632 - 事如春夢了無痕

迷頭認影  《佛經成語故事》

《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楞嚴經》卷四~~

    明儒有言:「自從一讀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楞嚴經》以說理為主,論事為輔,可以說是一場精采萬分的哲學論辯。此經從阿難乞食城中受到摩登伽女的媚惑,點出飲食男女乃是人生的一大苦惱,最後結以修證解脫方法之不易原則。佛經由於哲學邏輯的駁雜以及名相的繁瑣往往使人卻步,我是以小段拆解的方式自修研讀。

    早上讀《楞嚴經》第四卷,此卷論及富樓那尊者辨理愈精,而實際愈迷,佛乃以演若達多的狂性開示。室羅城中旭日高照,美麗的演若達多以鏡照面,看見鏡子裡自己的臉,眉清目秀,耽溺於美,突然責怪起自己的頭看不見自己的面目,以為撞邪而發狂亂跑,佛開示其「妄」並無「所因」,如果演若達多忽然之間停止瘋狂,他的臉還是存在的,甚至若其狂心未止,其臉也並未遺失。所以只要不隨「能分別」之妄心,不隨「所分別」之妄境去隨波逐流,心中的演若達多狂性自然止息。亦如有人在衣服裡面藏有一顆如意寶珠卻不自知,貧苦無依到處流浪,但是其實他的衣裡寶珠並未失去,一旦得到點化,即得以覺悟。得佛開示,應立即回頭是岸,放下萬緣,清靜靈明的真心自然顯現。

    這時候的阿難又提出覺悟非從外得,那不是因緣生滅就是自然生滅了。佛告以演若達多雖然又驚又狂,但其頭根本未失,何來因緣?狂者妄也,並無因緣和自然。佛又告阿難,雖是多聞薰習,但無真修,以致有摩登伽女之媚惑,積生累世記得佛法,還不如一日時間實地修習,遠離貪愛與嗔恨。

《楞嚴經》同卷中又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人的生死流轉,輪迴不已,根本原因在於貪著,男女相愛,以相貌妍醜為選擇條件,彼此憐愛不捨的因緣,所以百千刼互相牽絆,不得自在。「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正是說明此點。種種貪著,無非是我人顛倒妄想所使然,身心顛倒不自知,情愛的執著是一切苦惱的根源。要想脫離苦海,唯有不受情愛的纏縛。

    喜歡而不沉溺,愛而非執著,心靈的自由之路就在於止息自我與時間感,把一切的期待歸於「零」。世界是我們的影子,投射的本體是意識,影子無法制約你,而改變影子的,就只有自己。每一痛苦、矛盾、掙扎都是靈魂的呼喚,對治之道唯有真誠的面對。

    能夠體悟到人類自身的局限,是一種極大的智慧。《金剛經》對於覺察分別心的妄見執著亦有著深刻的智慧。

    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的回答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教導我們要把握一剎那的安住,把握「此時此刻」。心真正的「空」是超越了自我的畫地自限,超越了意識上為他人設限,超越了頭腦與思想的制約,真正的自我才能釋放出來。

   人總是恐懼無常,所以拼命累積經驗,依賴經驗而活,感覺很有安全感,而實質上當你渴望經驗,反而導致覺得自己經驗不足而不安。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做」什麼,而是你「是」什麼,你的「存在狀態」是什麼?這才是一個人存在的根本。你不能以你做什麼來代表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最重要的是就在此時此刻,沒有東西可以阻擋你。你的生命熱情,都是從你的靈魂出發,從你的心底出發。

    壇經˙譬喻品》也談到「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我們除了執著於概念、文字之外,也迷惑於空寂。文字、概念本身只是對真實東西的一種描述,但不是真實本身。佛家所說的空,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我們往往誤以為空是一個對象,是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境界,反而讓自身陷入制約之中,忘記本身就是真實,當你看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已經從制約中解脫開來,認知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我們才有詮釋認識的空間,如果忘記了本性,一切就落入幻覺之中。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生一大夢,諸事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度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